第二十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2022)于7月8日~10日隆重召开。9日上午的房颤与外科论坛众多专家线上授课。
专场一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梅举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过常发教授共同主持并担任讲者。
中国左心耳内科封堵已进入技术普及阶段。外科左心耳夹闭术具有灵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等优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就《左心耳夹闭预防脑缺血性病变的心脏外科专家共识》的五点进行深入解读,包括:1)房颤患者开胸心脏术中应积极闭合左心房;2)非房颤患者如行二尖瓣手术、LA>50 mm、CHA2DS2-VASc≥2,开胸心脏手术中推荐同期闭合左心耳;3)孤立性房颤行微创房颤消融术时应闭合左心耳;4)房颤患者未进行或不适合房颤消融,无论抗凝禁忌及抗凝依从性,单独闭合左心耳可以为患者带来受益;5)孤立性房颤左心耳外科夹闭后至多口服抗凝药3个月后,患者无左心耳明显扩大(前后径≤50mm)情形下,无论是否存在房颤,可以不强制要求正规双香豆素类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辉山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房颤外科防治进展。房颤研究主要关注房颤发生机制和个体化治疗两大方面,外科重点解决持续性房颤问题。王教授结合团队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总结在“精准防”方面建立了新发房颤综合预警体系,证实了其触发机制,国际首创自主神经化学靶向药物消融新术式,开辟了房颤外科预防新领域。在“精准治”方面提出了持续性房颤个体化治疗新理念,建立精准外科治疗技术体系,显著提高外科房颤手术疗效。最后对房颤治疗进行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梅举教授的讲题聚焦于孤立性房颤微创外科消融线路与手术终点。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了消融线路、左心耳处理、交感神经丛、星状神经节、Marshall韧带消融等,并介绍了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及其远期效果。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过常发教授就《Off Pump下行迷宫IV术:差距有多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微创Off Pump行迷宫IV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手术方法,其径路与经典的迷宫IV径路相似,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目前和迷宫IV差距在于:Dallas线可否替代二尖瓣峡部线以及三尖瓣瓣环线在不停跳下可否达到瓣环?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赵启军教授团队的雷诺扬帆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心房颤动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临床上心电图虽为金标准,但只能在当下诊断房颤,引入机器学习可以提前发现风险,预测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前干预,EHR可以与ECG结合,完成信息互补,从多模角度角度开辟更多的房颤研究方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钱永军教授详细讲解了《3D超声引导内外科一站式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技术应用》并总结房颤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房颤治疗技术仍需团队合作,内外科联合、团队合作杂交技术是难治性房颤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专场二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晓晓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朱鹏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军教授共同主持。
南京鼓楼医院曹海龙教授分享了冠脉搭桥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治疗。CABG患者合并房颤发病率高,同期外科消融有必要。曹教授对非体外搭桥+PVI消融、体外搭桥+COX MAZE IV和微创搭桥+外科消融分别介绍,并强调术前需充分评估房颤治疗对患者的获益和所增加的手术风险、费用,切勿杀鸡取卵。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朱鹏教授深入阐述了外科手术与房扑机制及预防。体外循环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常见,外科手术的心房切口是房速的重要原因,切口的改变可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介绍了外科术后房扑两例。通过两则病例生动说明了高精密度标测能清晰展示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电生理基础的相关理论可帮助确诊。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周洋教授分享了全胸腔镜下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微创改良迷宫大BOX手术之初浅体会。通过多个病例总结全胸腔镜心脏微创手术安全可行,难点在于胸腔致密粘连、引流不畅、前隔交界缝合困难、出血等,需要团队紧密配合,有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具有开展优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曾宽教授介绍了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外科治疗策略。结合瓣膜性房颤流行病学,指南、共识推荐及相关研究,梳理了二尖瓣、主动脉瓣等房颤外科消融结果。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成鑫教授围绕《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影响因素》作出精彩阐述。并介绍了团队相关研究,推测肺动脉高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Cox-Maze IV早晚期复发均有密切关系,是否能通过对房颤早期干预降低晚期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长按二维码观看大会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