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IT2017】Yean-Leng Lim专访:中国介入治疗的金字塔式发展及未来研究重点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7/4/5 14:03:02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7)15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国内外心血管领域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值此15周年之际,《国际循环》特别邀请对中国介入治疗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Yean-Leng Lim教授,对中国介入治疗发展的总体现状和研究方向进行了专访。

  《国际循环》: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今年是第十五届,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心脏病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您见证了中国介入治疗的哪些里程碑式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Yean-Leng Lim教授:2003年高润霖教授与我共同商议,决定要创办一个能代表中国的国际会议,因此成立了CIT。作为亚太地区的心血管病专家,我们希望中国能代表亚太心脏介入学与北美、欧洲的PCI体系发展达到同样的水平。谈到里程碑式的发展,我多年以来一直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像金字塔一样,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需要吸取别人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转运,因为当时中国的介入事业刚刚起步,需要借鉴西方TCT、EuroPCR的知识与技术;第二层在上述基本知识与技术后,要创造自己的知识,开展自己的科研,然后将其与国际进行交流,这就是金字塔的塔顶,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层。

 

  CIT刚开始都是在吸取别人的知识,邀请国外的专家来进行讲座;到第二层时在聆听学习的同时也开始演讲;达到第三层时可以到国外向别人报告我们的科研成果。因此,CIT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第二层,有些研究已到达了第三层。因此,现在CIT能发展成为我们所想象和希望的一个中国最大的心血管会议,我很欣慰,这也代表了亚洲的心血管领域。

 

  如何在第三层更好的开展科研?从今年的CIT可以发现,中国临床试验的报告增加了很多,项目也更广泛,知识也越来越接近西方、更加国际化。就科研而言,要想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在最基础的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临床试验的国际性较弱,未来需要按照国际临床GCP的研究方式,更加严谨的开展临床试验,使更多发表的论文能够被国际上接受。

 

  从CIT发展来看,第一阶段是我们自己在做CIT会议,第二阶段TCT加入其中,最后CIT实现了与TCT、EuroPCR等全世界顶级学会的合作与参与。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第三层,临床研究也是一样。

 

  《国际循环》:本届会议上公布了5项中国的最新揭晓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这意味着我国的临床试验水平在逐步提高,您也受邀参加了这几项研究的讨论,请谈谈您的观点?

 

  Yean-Leng Lim教授:参加过TCT、EuroPCR或ACC年会的人会发现,在语言沟通上我们还要付出更多努力,虽然CIT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全部用英文进行交流的会议,但要想实现与国外肩并肩的沟通,在语言方面还要更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试验的开展要严谨,要做到客观准确,符合FDA要求的国际GCP标准。FDA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则,在开展临床研究时需要遵照其标准来进行设计。

 

  就临床研究而言,First-in-Man研究是比较具有试验性的,临床研究需要有动物实验作为基础;就新的发明而言,需要更具创新性,不要一直尝试别人走过的路,也不要总是模仿别人的研究。未来,需要更多重视创造、沟通,需要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方式开展临床研究,进行相关报告。

 

  《国际循环》: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成为研究的热门,改进了目前普通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限制,然而,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您如何看待其发展前景?

 

  Yean-Leng Lim教授:BVS要真正实现突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回顾冠脉介入40年发展,有球囊的突破、有支架、有药物涂层洗脱支架,现在出现了第一代生物可降解支架,这些新产品的出现,第一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医疗器械,最重要的是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从有效性来看,BVS无疑是可行的;就安全性而言,现在仅有3~5年的随访数据。近期开展的ABSORB相关研究发现,其晚期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一旦栓塞死亡率非常高。不过,我相信下一代BVS通过改善设计或药物是可以克服这些安全性问题的。所以,将BVS视为介入领域的第四次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还未做到位。

 

  《国际循环》:此次CIT大会上公布了两项中国BRS随机试验:Xinsorb研究和NeoVas研究,针对中国的自主研发BRS您有哪些指导性的建议?

 

  Yean-Leng Lim教授:需要按照国际GCP标准来开展临床试验,就中国器材的制造和发展而言,要严格按照GMP标准,做到非常严谨地制造新支架。最重要的是要创新,制造属于自己的支架。此外,就安全性而言,西方的制造公司在开展临床科研方面投资很大,而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国产的支架在科研安全性与设计的严谨性方面有所欠缺,这一点要引起重视,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充分保证国产器材的安全性。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任琳琳



介入治疗发展历程生物可吸收支架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